媒体关注

一片初心植沃土——记镇坪县农科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曾广莹

作者: 来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0-11-03 09:11 字体:[大][小]

金秋十月,本是岩桂飘香、硕果丰收的好时节,可镇坪却是连月阴雨的天气,看着从实验基地收回来的金黄黄的玉米种子迟迟不能自然风干,数据出不来、育种材料备不齐,南繁时间将近,曾广莹心中忧虑不已。

曾广莹是镇坪县农科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也是一位高级农艺师。他在培育玉米杂交种的工作中,已经干了近30年。

镇坪县,地处大巴山北麓,山大沟深,玉米一直是农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种子质量严重老化,加之受地域、气候等条件影响,全县玉米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农民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要研究出适合镇坪本地的玉米杂交种,才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

培育玉米杂交种是一个细致活,做筛选试验牵扯的品种非常多,一亩地播下去的都有1000多个组合,即使一个自交系弄错,那么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曾广莹和他的同事每年的4月和10月份,都要提前在办公室画表格、作记载,第二天一大清早到试验基地,看育种材料、看试验长势,回去后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工作完基本就是半夜了。”

2009年,他从前辈手里接过玉米杂交育种的大旗,成为该科研课题的主持人,研究出适宜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新一代玉米杂交新品种,成了他新的目标。

一个新的玉米杂交种需要不断的试验、组配、观察和记载,这个过程既枯燥又漫长,实验顺利也要花上10年左右的时间。为了缩短实验周期,曾广莹每年在结束镇坪的试验后,10月底,他还要前往海南陵水县开展为期5个月的玉米杂交组合冬播实验工作,“有10年没在家过年了。”

海南,全年无冬,阳光、海水和沙滩的绝佳组合,是全国休闲旅游圣地,而曾广莹进行试验的地方却是“一言难尽”,白天在成片的试验田中和烈日、毒蛇打交道,晚上寄住在农民家里,没有空调和电扇,忍着湿热和蚊虫叮咬,整理数据资料、撰写科研报告,“风油精就变成了好东西”。

遇上授粉、套袋的时节,常常要在田地里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中暑、晒伤成了家常便饭。丰收期到了,白天去田里把玉米收回来,晚上再连夜把玉米粒脱下,前后一个周的时间,当把八亩地、近3万个玉米棒子变成一袋袋种子时,双手已经又红又肿,“可看着丰硕的成果,我打心眼里开心啊。”

二十多年来,他从一个学农爱农的青年,到现在收获了“四号黄”、自交系“7697”、“华玉五号”、“镇玉208”等多个玉米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选育成功,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特点,填补了中高山没有合适的玉米品种空白,在我们秦巴山区玉米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增产作用。科研虽有成果,但最愧对的却是家人。

2017年南繁期间,两千余份育种材料筛选、加代与扩繁,100余个新系测定和60余个重点参试组合的加繁正紧张进行。一天傍晚,曾广莹刚到基地,家中的噩耗就从手机里传来,“大儿子急需手术治疗”。远隔一千多公里,他只能焦急地等待。

晚上11点过,妻子打来电话,已经泣不成声,“你把南繁工作放一下,孩子情况不太好,失血过多陷入了休克,已经在往市中心医院的路上了。”一面是血缘至亲,一面是南繁工作的重要节点,他在回家与留守的抉择中不停地煎熬。

第二天清晨6时许,妻子无奈凄凉地打来电话:“孩子快不行了,你快回来吧。”犹如晴天霹雳,他慌忙订下了回程的机票,来不及收拾东西就往车站赶,在心中不停祈求。

10点左右,开始排队检票,小儿子打来电话,“哥哥已脱离了危险。”妻子说,“不要急着回家,先把南繁的事处理好。”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再次狠心的打消了回家看孩子的念头,回到基地继续重要的南繁任务。“到今天,想到这件事,我对爱人和孩子还是满满的愧疚。”

虽然玉米育种的工作繁忙、枯燥,曾有许多次机会摆在眼前让他离开这个工作岗位,2001年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后拟调他到曙坪乡担任副乡长,他选择了留下,2005年城关镇在全县筛选一名文秘人员,相关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回绝了,2009年农业局拟调他到局办公室从事管理工作,他再一次拒绝了领导的关怀。

“我清楚山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山区粮食的丰收,优良种子的贡献最大,培育出高产稳产的好品种,是广大农民群众所期盼的,作为一个基层科研人员没理由回避这项艰巨的工作。我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忘不了我的初心和使命,我接下科研育种的大旗,我就有责任和担当,要把这面旗帜扛下去,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种。”

又是一年实验季,他又将踏上南繁的征途,过去之后要重新选定基地、隔离区,紧锣密鼓的开始割草、打地,重复和以往每年无差异化的各个环节,但是他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