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信息

做强中药首位产业 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23 15:12 字体:[大][中][小]

镇坪县位于陕鄂渝交界之地,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近年来,紧扣主体功能定位,围绕做强中药首位产业,在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基本情况

镇坪县域面积1503平方公里,总人口5.9万人,人均林地、淡水资源分别是全省的8倍和15倍,特别是中药资源丰富,素有“巴山药乡”美誉。面对限制开发与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镇坪经历过“开荒种田、砍树买盐、挖煤挣钱”导致灾害频发的惨痛教训,也走过“坐拥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曲折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镇坪开启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之路。按照省市对生态功能区县域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在充分论证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镇坪将中药定位为“一县一策”首位产业,并以此作为“两山”转化桥梁,探索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首位产业推动生态资源转化。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中药产业为纽带,以山林资源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企业、农户、村集体、科研人才“四位一体”利益链,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以友谊万亩黄连示范村为例,企业出资金、抓经营,集体出土地、入股份,农科所出人才、供技术,村民出劳力、赚工钱,两年企业投资过亿元、种植黄连近万亩、流转集体林1.7万亩、带动百户农民人均增收过万元。全县中药基地、中药康养旅游带动山林资源转化20万亩以上、生态资源转化利用率增长12%以上。

(二)围绕首位产业优化县域空间布局。按照“加工在飞地、基地在县内、科研在高校、市场在全域”思路,将中药全产业链节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镇坪飞地中药加工产业集聚区引进香港中域、常州方圆、海南森凯天奥等知名药企,投资建设中药配方颗粒等3个中药健康产业链链长项目。县内中药产业园,按照“山上建基地、山腰做康养、山下区中园”的思路,推进曙河中药康旅示范带、中药科创园和华坪中药示范镇、10个中药示范村、30个中药标准化基地建设,“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首位产业立体空间布局基本形成。

(三)围绕首位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坚持中药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计划,形成集生产加工、中药种养、中药康旅、科研孵化、商贸物流融合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培育陕药莲花苦荞、利康葛根提取、安得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5个、中药康旅开发项目20余个。中药全产业链年带动道地中药材加工贸易2.6万吨、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四)围绕首位产业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强化产业用地保障,盘活闲置存量用地建园区、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做康养、盘活闲置山林资源建基地,有效保障了产业用地需求。推进县级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探索中药产业项目“拨改投”,统筹项目资金注入县级融资平台,以中药产业链项目为载体,推进国企、民企、集体经济合作,提升产业融资保障能力。突出科技人才支撑,与中国药科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合作机制,已布局中药配方颗粒工程技术中心、秦巴道地中药材研究中心、中药科创园等创新合作项目。

三、发展成效

(一)高质量发展基础坚实。以平镇高速路通车为标志,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以全省县域经济监测争先进位“三连优”、人均生产总值超越全市平均线为标志,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以市对县考核“五连冠”、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第一方阵为标志,县域经济实现在全市从“跟跑”到“领跑”的升华。以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为标志,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示范效应显著增强。

(二)中药产业首位度突出。县域产业全面融入中药全产业链,全链条嵌入市场主体1800余家、生产总值贡献率达34%以上。镇坪成功入选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县。飞地中药加工集聚区列入苏陕合作示范园。镇坪黄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玄参获国家GAP认证,独活获得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基地命名,林麝活体取香技术全国领先。

(三)生态与经济互促双赢。县域生态资源转化利用率达65%以上,生态经济化水平明显提升。县域森林覆盖率88.8%、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以上标准、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60天以上、环境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列,2020年成功入选全国最美县域榜单,经济生态化成效显著增强。

下一步,镇坪将认真贯彻省、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巴山药乡”资源优势,抢抓“一县一策”政策机遇,做强中药首位产业,推动“两山”实践创新,奋力建设秦巴山区生态经济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