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坪法院把做深做实多元解纷作为助推诉源治理走在最前沿的重要举措,按照“民为本、调为先、和为贵、法止争”的工作理念,打造集“多元解纷、司法宣传、法律咨询、实践教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国心法官工作室”,运用“三端共治”特色工作法,成为“自然国心、长寿镇坪”多元解纷的窗口名片、多元解纷的综合平台、多元解纷的坚持阵地,提升诉源治理工作质效。
“三个嵌入”提质效。引入多元调解力量,拓展纠纷化解范围,提升诉调工作水平。法官嵌入“工作室”。 在全县7个镇56个行政村覆盖式设立国心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结合镇、村(社区)成诉特征,进一步下沉司法力量,通过配强党员力量优化审判资源,按照法官、助理、书记员“1+1+1”模式配备审判团队,委派审判团队入驻各镇法官工作室、联系巡回审判点,按照“四个带头”(带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带头主动服务群众、带头融入社区网格体系、带头严守各项纪律要求),全力开展多元解纷工作,真正成为诉源治理的“主力军”、群众纠纷化解的“主心骨”。2024年1至5月,新收案件同比下降40.83%,诉源治理成效逐步显现。调解员嵌入“人民调解平台”。通过推荐遴选,从人民陪审员、综治队伍、镇村组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行业协会成员、乡贤说事能人、退休公检法干部等人员中选聘特邀调解员,逐步形成各乡镇、社区、网格全覆盖的特邀调解员网络。积极引入调解组织、律师、特邀调解员、法律志愿者等第三方人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特别是对辖区律师事务所进行引入,由法官工作室指导第三方人员开展工作。解纷机制嵌入“调解网络”。加强同辖区党委、政府和司法所、派出所协作,构建“法官工作室+”模式,建立“委派+人民调解员+法官”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形成“法官+网格员”“法官+人民调解员”的矛盾纠纷化解基层治理模式,承担纠纷类矛盾化解责任。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同医疗、民政、司法、教育、工会、妇联签订协议,充分吸纳非诉解纷资源入驻调解平台,汇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多方非诉解纷力量,参与家事、劳动争议、商事等纠纷诉前调解,实现广覆盖、多功能、分层次的解纷配置,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多选择的解纷服务,让人民群众参加诉讼更容易,解纷方式更多样。
“三端共治”聚合力。加强与辖区党委、政府合作,创新“三端共治”聚合力特色工作法,深入村(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排查预防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抓前端”。着力打造“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工作模式,依托“国心法官工作室”审判团队,将诉源治理力量嵌入“中心、庭、室、点”,推进法官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主动与辖区两所、乡村、社区、网格对接包联,每周定期走访、每月定期驻室,从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调解等方面全流程参与基层治理,促进矛盾纠纷在基层实质性化解,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非诉挺前“疏中端”。在国心法官工作室设立“司法确认窗口”,充分发挥司法确认“不收费、抗反悔、可执行、促效率”的作用,深入推进“委派+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诉调联动机制建设,通过法律途径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用法治手段固化调解成果,实现诉前调解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人和的根本目的。制定《案件繁简分流和速裁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符合速裁快审快执特点的工作机制,按照诉前分流、诉后速裁分流和业务庭分流的分流原则,对所有民商事案件进行分流,努力打通案件快慢分道、繁简分流通道,促进审判质效提升。实质解纷“治末端”。 把好案件入口关、质量关、出口关,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效减少诉内衍生案件。推进系列案件示范诉讼,针对系列案件推广纠纷类型化审理,选取典型个案先行示范诉讼、巡回审判,用公正裁判引领同类纠纷以非诉讼方式化解,推动实现“一案止争”,防治“类案多诉”。推进再审案件业务指导,严格依法适用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坚持和完善二审再审改发定期分析、案例讲评制度,大力开展视频业务培训,明确裁判规则,统一法律适用。推进案件判后答疑、案件回访工作,强化释法明理,要求承办法官或合议庭积极做好判后答疑和司法释明工作。推进执源治理,做好诉执衔接,选取代表性个案,开展远程指挥、视频协调、集中执行的“示范执行”活动,推进“执行一案主动履行一批”,防治“同一诉求又审又执”。推进访源治理,牢固树立“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理念,防止一案衍生多案,加大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力度,尽最大可能促进案结事了,从源头上减少申诉、信访案件发生。
“三个关键”见实效。充分发挥法院指导人民调解作用,以优秀法官为依托,紧紧依靠调解组织、调解员,提高多元化解成功率。延伸绿色服务。聚焦产业发展、中药材种植,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法律需求,为农户提供便民诉讼服务,引导农户养成自觉学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开设“和美乡村课堂”,编印《乡村(社区)常见案件选编》《乡村(社区)常见法律问题百问百答》,录制“典型案例短视频”,定期组织“送法下乡”“向人民汇报”法治宣传宣讲活动,通过以案释法、接受法律咨询等形式,就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2023年以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35次,发放各类普法材料1000余册,解答群众法律问题150余个。搭建“云上”平台。加强政法委、公安、司法行政机构之间的在线调解平台对接,建好用好“共享法庭”“云上法庭”,连接连通综合中心、“无忧调解超市”和“雪亮工程”数字平台,开通云上诉讼、云上调解、云上会议、云上签字功能,实现数据信息共建共享,支持调解员开展远程视频调解,鼓励当事人通过在线方式参与调解。2024年,在护航“镇坪腊肉”“镇坪洋芋”“镇坪乌鸡”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发展过程,积极对接企业园区、种植园区,依托线上诉讼服务平台,探索“线上沟通线下调解”相结合的审判模式,与华坪镇、曙坪镇、上竹镇等中药材、洋芋协会等行业组织建立诉调对接机制,通过“法庭+协会”共治共享,妥善化解重点领域矛盾。注重人员培养。坚持择优选任和培养提升相结合,集中培训、庭审观摩、业务交流相结合,全面提升辖区调解组织特别是特邀调解工作人员的素质;健全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评调解案件质量、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综合考评调解员尽责履职情况和调解工作能力,对调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选派优秀法官、金牌调解员、年轻干警入驻法官工作室,开展“传帮带”工作,对司法领域反映出的有关管理体制、公共政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找出症结,探索规律,预测趋势,提出司法建议,积极促进有关单位科学决策,努力提高青年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