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八点,王小蝶刚打开图书馆的大门,就迎来了第一个读者——隔壁开中药材展馆的社区居民陆海燕,她还了一本小说,又借走了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
送走陆海燕,王小蝶就开始整理图书。位于和顺家园的曾家镇文化中心图书馆,是镇坪县图书馆的曾家分馆。2024年元月起,安康市在镇坪县实施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创建试点工作,县图书馆以“国心书房”为载体,创建全民阅读共同体,把这个馆变成了“国心书房”的曾家镇分馆。这个变身,不仅是更名,随之带来的是县、镇、村阅读资源一体化、城乡群众阅读服务均等化。
王小蝶是曾家镇政府的文化干部,兼任这个图书馆的馆长,她亲眼见证了阅读文化给老百姓带来的优质服务。县图书馆定期把总馆的图书流通到这里,让乡村读者及时看到新书,让农村儿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读到内容丰富的绘本。尤为可喜的是,县城的文化志愿者下沉基层送服务,解决了分馆的人才难题,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仅去年下半年,就开展围棋、象棋、书法、音乐等10多个门类的文化知识讲座30多场,举办诵读、绘画、书法等赛事活动20多场。由此,群众读书、学习、参加公益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和顺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廖文杰兴奋地说:“受益最大的是我们社区!”廖文杰介绍:“县上为了让公共文化下沉服务,让城乡群众享受到均等化服务,成立了文共体服务中心,镇上为分中心,又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在13个村设立了6个支中心,实行资源共享、服务统配。和顺家园是实施迁移式扶贫时,全镇集中安置的移民搬迁社区,人口多,单位多,镇政府本着不重复建设、不浪费资源的原则,没建村级支中心,由镇上的分中心代管,而本社区的群众则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享受到了更加便利、更加充分的阅读文化服务。”
王小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优质文化资源的丰富,给群众带来了学文化、用文化上的需求变化。年过六旬的陈文彩大娘,过去的休闲方式主要是逛街、聊天、玩手机,暑假陪孙子到图书馆来参加培训、读书活动时,她受其他老人的影响,边招呼孙子边坐下来读书看报,回家时还借本图书,由此养成了读书习惯。
当天上午,孙子上学去了,陈文彩大娘却和几位老友一块儿走进阅览室,翻看了一会报纸,就借了一本《家庭养鸡技术》,还轻声告诉王小蝶:“过去不学无术,只凭经验,吃了不少亏!”王小蝶问她过去咋不来看书,她笑了笑,实话实说:“过去书少,没看头;加之活动少,好多人都不知道这儿有个图书馆。再说了,没有形成全民阅读氛围时,一两个人来读书,还被人当成懒人,遭人非议呢!”
中午,别人的午休时间,却是王小蝶最忙的时候,除了图书借还、活动筹备,还要沟通一些外联业务。这不,刚和县图书馆的丁蕊蕊馆长联系好群众点单服务上的“小作家”作文辅导讲座、与曾家镇小学的文化志愿者李佩佩老师约定了周六上午的朗诵活动,就迎来了社区居民郭梅。她借了“图书漂流”专柜上的一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读本》,又咨询起图书漂流业务。
王小蝶指着柜子介绍:“这是社区居民的阅读资源共享空间,就是把你读过的、富余的可用图书,拿出来与人交换,或者奉献给大家。”郭梅看着柜子里已有12个人放入的334本图书,表示自己也要加入漂流活动。
他们正聊着,进来了社区干部杜芳梅,她用自己的书,换走了别人的《维生素健康果蔬汁》。
傍晚,住在这个社区的副镇长刘萌走进图书馆,走向漂流柜。看着写有自己名字的那个格子里,前天放的书少了《迎春花》《敌后武工队》,女儿刘怡辰放的《少年文库》丛书也少了两本,心中暗喜。他从提包里又取出女儿交给的一套连环画放上去,转身问王小蝶:“明天星期六了,阅读推广活动多不?”听王小蝶说有三场活动,他主动表示:“我带家里人抽空过来帮忙!”
华灯初上时,热闹了一天的集镇静了下来。看着刘萌和几位社区群众持书回家的背影,王小蝶仿佛看到了弥漫在和顺家园社区的缕缕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