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化龙山下好光景——镇坪县上竹镇探索乡村振兴多元路径

作者:何丹 来源:群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3-27 08:03 字体:[大][小]

三月的化龙山,层峦叠翠,林海莽莽。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是巴山北麓的“生态明珠”,更孕育着山脚下镇坪县上竹镇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镇坪县上竹镇依托化龙山生态优势,以“中药产业+特色农旅”双轮驱动,蹚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

土地生金:高山村的生态账本


3月21日清晨,发龙村的薄雾还未散尽,70岁的谭仁香和同伴已弯腰在云木香种植基地里起垄撒种。

这个平均海拔1600米的村落,曾是全镇最让人发愁的“空心村”——164户人家中留守老人占七成,600亩土地撂荒近半。可如今,老谭粗糙的手掌攥着一把颗粒饱满的玄参种子笑道:“去年挣了8000块零花钱,这活比带孙子还舒坦!”

转变始于一场“高山突围”。村集体将300亩闲置地流转整合,摸索出“土豆+玄参”“云木香+黄豆”套种、“林下党参”“林下黄连”轮作的特色模式。

“化龙山的土豆生长期多两个月,淀粉含量高,每斤多卖5毛钱还抢手!”副支书谢道友蹲在地头,扒开松软的腐殖土,露出一串圆滚滚的“金蛋蛋”。

58岁的村民谭仁栋把8亩薄地玩出了花样,春种土豆秋收玄参,林下云木香两年成材,加上农闲时在镇上务工,年收入竟突破20万元。

发龙村的“逆袭”不止于此。依托化龙山生态招牌,村里引入石门·峡马、化龙谷两个过亿农文旅康养项目,带动2000亩中药材种植和千箱蜂蜜养殖。

曾经的困难户刘勇,如今成了“蜂王”。他轻叩蜂箱,百余只蜜蜂振翅飞舞:“化龙山百花蜜纯度高达99%,去年200桶蜜还没出山就被订光了。”

而村集体在县城投资建成的“发龙商城”,以“家电+建材+农特产”三位一体模式,2024年销售额更是突破32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等“四金联动”,人均分红112.16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居全县之首。

花海织梦:古村落的诗意新生


沿541国道向东南行进15公里,中心村的百年石径蜿蜒在花海间。

金丰有源民宿老板郭俊江正给门廊的蔷薇修枝,屋檐下“包吃住100元/天”的木牌在风中轻晃。

“去年营业额60万元,用的都是乡亲们的土猪肉、山野菜!”他话音未落,后院帮厨的王婶已端出热气腾腾的腊肉炒洋芋。

这个192户人家的古村落,把“种花基因”刻进了发展血脉。村集体盘活闲置民房,打造“花海民宿”——金丰有源民宿院内花团锦簇;“改造老宅既能守家,又能增收!”平宿小舍老板娘杨大燕将老宅改造成9间客房,年收入3.5万元。

围绕“春赏花、夏纳凉”主题,中心村建起千米沿河步道、百米花廊,推出农耕体验、泼水节等活动,打造文共体联合子中心,配置大屏幕、群众大舞台、国心书房、休闲室,以非遗、农耕文化为主,打造手工体验课堂,让游客沉浸田园诗意。2024年8月村集体试运营的3栋民宿,单月收入达3万元。

中心村的蝶变,还藏着“十二年零信访”的治理密码。十年前,这里因矛盾频发被称为“找事村”,如今却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第一书记章枭指着数字乡村云平台介绍:“发现车辆乱停,AI监控立即喊话提醒;安全手环实时掌控独居老人身体状况;村民办事手机上传资料,再不用跑腿!”

说话间,77岁的姚方聪背着竹篓路过,篓里大黄根茎还沾着泥:“在基地削药片日赚100元,谁还顾得上吵架?”

多元共生: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上竹镇的振兴故事,在群山间次第绽放,而化龙山的生态馈赠正转化为全域旅游的强劲动能。

庙坝村通过消费帮扶活动,将深山野菜、腊肉销往县城,单次销售额达5000元,解了农户销路之困;大坝村猪沼药(粮、菜)循环发展,带动群众年增收超50万元;湘坪村通过“巾帼创业”计划,带动100余名妇女就业,百合深加工产业年增收170万元……

“化龙山是金字招牌,更是发展底气。”上竹镇负责人表示,全镇以“点成线、线成面、面成景”为蓝图,培育黄连、葛根等中药材基地,联动亿元级农文旅项目,化龙云海观景台、林间星空帐篷营地、主客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等旅游配套相继落成,2024年,依托“百合花节”“红叶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农旅融合带动户均增收4000元。

化龙山下,一幅生态与生计共赢、颜值与产值共升的画卷正徐徐铺展。从高山药材到云端民宿,从“四金联动”到“数字治村”,上竹镇以多元路径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书写着“靠山吃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