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坪县秉持“群众事无小事”理念,将民生关切转化为治理实践,以“绣花功夫”织密民生服务网。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治理机制、凝聚共治合力,这个秦巴山区小城正用点滴温情托起群众“大幸福”。
近日,镇坪县城关镇柿子树坪社区发生了一件暖心的事情,58岁的居民王某在家人的搀扶下,迈着蹒跚的步伐将写着“情系民众办实事 热情服务暖人心”的锦旗送到社区。这位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不仅收到了助行拐杖,更成为社区“探望清单”上的重点关注对象。
“每月定期上门走访,风雨无阻代买药品,逢年过节总有热腾腾的饺子送到家。”谈起社区的贴心服务,老人眼角泛着泪光。在她那本磨旧了的健康档案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紧急送医、心理疏导等服务日志。这份特殊的关怀,映射出镇坪社区治理中的温度与用心。
这样的温情场景在镇坪随处可见。近期,在开展高龄津贴管理发放工作时,广场社区创新“高龄服务流动站”,工作人员穿梭在楼宇间,为行动不便的长者提供“零跑腿”认证服务。工作手册上,居民的需求化作一条条待办事项:更换轮椅电池、补充慢性病药物……每件“微心愿”都被郑重标注,确保件件有着落。
镇坪县以党建引领破题基层治理,以推动“五同”工作机制为抓手,整合各级资源,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机制,吸纳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参与共治,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创新开展的“微心愿”征集活动,让居民可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点单”,党员干部、志愿者主动“接单”,形成需求响应闭环。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几个部门,现在通过小程序一提交就能解决!”应家坪社区居民李阿姨展示着手机里“码上办”平台的记录:漏水的屋顶3天修复,昏暗的楼道新装感应灯。
依托“五同”工作机制,镇坪培育出“智慧银龄”“邻里互助”等特色志愿服务。广场社区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整合超市、城关中心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让居民步行即享便捷服务;“银发调解队”成员、退休干部老王自豪地说:“我们用方言讲道理,邻里纠纷不出楼栋就化解了!”
在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迸发出更多智慧火花:应家坪社区“1+N为老服务”让空巢老人安享晚年,柿子树坪社区“青E行”为青少年群体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竹溪河社区“零工驿站”助力群众家门口就业,广场社区“五微”平台实现精准服务……这些创新举措如同绵密的针脚,将民生关怀编织进群众生活的肌理。
“社区服务就像绣花,针脚越密越显真情。”广场社区党支部书记肖荧指着社区网格管理图介绍,社区建立起精细化治理体系,将社区细分为无数“邻里单元”,让每个角落的民生需求都能得到回应。
如今的镇坪,社区工作人员的“民情日记”写满家长里短,“码上办”服务平台收集着“微实事”,微信群的接龙服务传递着温暖。从助老设施的完善到寒暑假课堂的开办,从一餐热饭的保障到夜间照明的维护,便民服务覆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座群山环抱的小城,正用一针一线般的精细治理,在民生画卷上绣出幸福图景,生动诠释了“群众事无小事”的治理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