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县自2007年提出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以来,创新发展模式,打造“镇坪腊肉”知名品牌,获得原产地保护认证,被省上确定为生猪“一县一业”示范县,取得了突出成绩。止2009年底,全县生猪饲养总量达28.2万头,出栏16.3万头(人均3.3头),产值1.96亿元(人均3900元),农民人均养猪收入达到1475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建规模良繁场4个、良繁大户150户、新增良种母猪1400头,新建标准化圈舍2.45万平方米。预计,生猪饲养总量达到19.4万头,出栏6.4万头,实现产值5433万元。
一、积极探索,确立“立县之业”发展思路
20世纪末,镇坪县依靠粮食“三项”技术解决了温饱问题,发展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该县开展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探索。2001年出台《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2005年出台《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2007年全县人民创业和发展的重点逐步向生猪产业集中。2008年,该县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镇坪特色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建设20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县发展规划》,明确用5年时间,建设20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实现农民人均商品猪5头以上、人均净增2000元以上、县财政增收5000万元以上目标,打造“富民、兴企、强县”的立县之业。辛劳耕耘,迎得了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9年6月,镇坪生猪产业纳入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盘子,生猪产业步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二、扭住关键,突破“一县一业”发展重点
按照把镇坪建设成为陕南生猪养殖重点县和陕西省“一县一业”建设示范县的目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县通过采取激励扶持、内引外联的举措,生猪“一县一业”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实现了立县之业超常发展的目标。
(一)建强七大体系。以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夯实产业基础,增强核心生产能力;以标准化的设施能力体系,推进规范化生产,挖掘养殖潜力,提高生产能力;以牢固的疫病防控体系,降低产业风险,保障产业安全;以快捷的饲料保障体系,服务科学养殖,促进产业发展;以高效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水平,挖掘效益潜力;以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建强产业人才队伍,支撑产业扩张;以品牌化的猪肉产品加工营销体系,建强产业链条,拉动产业突破发展。
(二)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三大市场主体。坚持标准经、规模化生猪产业发展要求,走“大户带动、小区发展”路子,建设好“高起点、高标准”绿色商品猪基地;坚持市场化运作,培育产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化解和利益分配机制,打造合作组织内“企业+农户”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坚持外引内联,扩张生产,技术革新,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形成核心竞争力,维护生猪产业整体利益。
(三)抓住科技第一生产力,加强养殖、加工、防疫三大技术支撑。提高养殖技术,推行生猪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出栏率和商品率;提升加工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调控能力,打造腊肉品牌;强化防疫技术,构筑疫病防控网络,扩大强制免疫范围,严防疫病侵入传播,确保产业发展安全。
三、完善举措,确保“一县一业”做大做强
(一)坚定工作思路不动摇。产业发展水平定位实现全省示范为标准,组织动员全县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政策措施以生猪产业为导向,项目和资金向生猪产业倾斜,干部及技术力量向生猪产业集中。市场高涨时要抓住机遇,大干快上,低潮时要经得起考验,恒久发展,持续进步。
(二)咬定目标任务不动摇。用3年时间(2008-2010),建成绿色商品猪基地,使100%的乡镇建成生猪产业强乡镇,70%的村建成生猪产业专业村,全县农民人均饲养商品猪达到5头以上,生猪产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00元以上,实现人均财政收入净增1000元以上,生猪产业成为立县之业。
(三)坚持政策稳定不动摇。进一步优化投资生猪产业的优惠政策,建立项目捆绑投入、贷款担保、贴息贷款等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良繁母猪保险政策,完善生猪育肥风险金制度;加强生猪产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在政策性项目中突出生猪产业,在招商引资上推介生猪产业;加强抓点示范,以先进榜样引领突破。
(四)狠抓关键环节不动摇。2010年,将重点加快生猪标准化养殖设施建设,全县新建“镇坪模式”标准化圈舍6万平方米以上,新增绿色商品猪7万头以上。加快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着力突破生猪良繁体系对生猪产业的瓶颈制约,全县新增二元基础母畜5000头以上。按照分类指导的办法,全面开展县、乡、村干部和养殖大户培训,确保重点对象培训率达100%,提升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度。不断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稳定的疫病防控风险基金制度,强化防疫、检疫、兽药及饲料执法检查。加快生猪产业化进程,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建强生猪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生猪产、加、销一体化链条,确保产业高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