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工作

情系渝龙 昔日穷村换新颜——县统计局和养老经办中心“两联两帮”工作纪实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7-15 00:07

“昔日过河真发愁,如今坎坷变通途。昔日穷村换新貌,幸福生活有奔头。”日前这一段在华坪乡渝龙村悄然流传的顺口溜,也是镇坪县统计局和养老经办中心全力帮扶该村发展产业,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真实写照。

渝龙村,地处镇坪南部偏远山区,在九十年代由三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行政村,2006年全村共有人户180多 户、近800 人,六个村民小组。全村占有耕地人均不到2亩,村无集体经济项目,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和种植短生药材。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居住环境非常艰苦,帮扶前有四个组的村民生活和生产用品全靠肩挑背抗近20公里,不通路、不通电、不通讯、更无安全饮用水,夏天还经常过不了河。孩子上学困难,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低。全村都是住的土坯房,还有好几户住的是茅草房。他们的生活处境与我们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农村发展相差太远。2006年年初,县委、县政府确定统计局和养老经办中心共同帮扶该村,从此渝龙发生大变化。
帮助转变观念,注重帮扶实效。多年来,县统计局和养老经办中心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帮扶村通过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支农惠农强家政策,使贫困群众思想更加明确,认识更加统一,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扶持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自信,同时出增强了村级组织和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联点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阔眼界、转变观念、结合贫困村实际积极制定发展规划,统一思想认识,查找贫困根源,研究脱贫出路,创新机制方法,解决突出问题,使联点村干部群众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治穷致富的愿望进一步强烈,等靠要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转变,从而改变了群众农闲时“晴天晒大阳、阴天睡大觉”的不良习惯,走出去打工挣钱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村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

加强组织领导,倾注真情帮扶县统计局和养老经办中心的始终把帮扶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两单位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渝龙村实地考察,慰问贫困党员和群众,将党的关爱送到每家每户。两部门一直把解决帮扶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为帮扶的重点,06年两部门共同筹资近1.3万元为该村村委会添置了办公桌椅,并对场院进行了绿化硬化。07年完成该村1、2组的路面硬化,08年6月争取100万资金贯通5、6组8公里的组道,同年腊月24日解决5、6组的照明问题,09年6月15日解决5、6组通讯问题,2010年6月架起了行人通车的便民桥解决了5、6组脱鞋过河的问题。近期新建的渝龙村卫生室也马上投入实施。村容村貌得到改观,渝龙村的村民高兴的说:“县统计局和养老经办中心的帮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增添了致富的信心。”

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渝龙村人畜饮水困难和交通不便的情况,县统计局和养老经办中心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定点帮扶的首要任务,多方协调,筹措资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至2010年,共协调落实资金500多万元,实施人畜饮水、交通道路等工程,使该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其中投资3万元解决了300人、600畜的饮水问题;投资128万元解决该村1、2组路面硬化,5、6组组道,架设便民桥1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投资 3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个,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突出重点,积极发展主导产业。重任在肩,两个单位的领导亲自到村里实地考察,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村状况确定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生猪养殖和蜂蜜养殖三大产业。为了这三个产业的起步和发展,两帮门累计给予帮扶资金5万元。又协调投入项目资金50多万元,建圈舍1500平方米,建沼气池20多口。发展养殖大户15户,养蜂大户4户,药材种植大户30户,初步测算人均增收达460元。
在两单位齐心协力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如今的渝龙村一排排楼房整齐规划、一条条村道整洁畅通、一头头肥猪仔圈舍里茁壮成长,一片片药材生机盎然。房子白了、电灯亮了、电话响了,自来水进到了家里,人均收入由不足800元增长到3100元。几年的艰辛努力,渝龙村一举摘下了全县最穷村的帽子,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