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12428-0025-0018-2010-0049 | 发布文号: | 〔2010〕94号 |
公开日期: | 2011-11-02 | 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根据《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陕西省特色产业(渔业)发展规划》和《2008-2012年安康市规模特色效益农业规划纲要》、《2009-2013年安康市渔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快全县渔业发展步伐,促进渔业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努力把渔业培育成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结合镇坪渔业资源优势和渔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发展现状
1.大鲵养殖基础现状。2010年,全县已有8家大鲵养殖专业户,另有4户正在积极筹建大鲵养殖场,养殖亲鲵300余尾(绝大部分是本县野生大鲵)、幼鲵2500余尾,即将建成年繁育大鲵5万尾生产能力的人工繁育基地两处,人工仿生态繁殖技术已基本掌握,初步形成了集繁育、养殖、救护、科研为一体的大鲵驯养综合基地。今年人工育鲵苗有望突破1万尾。
2.南江冷水鱼养殖现状。南江冷水鱼塘养繁育有了一定基础,全县水产养殖面积 550亩。但规模小,品种单一,利用沟溪来发展冷水鱼养殖还没有起步。随着南江河野生鱼类资源保护力度逐步加大,以及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已基本具备冷水鱼在我县大面积发展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具备了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二)发展前景
1.自然条件优越。镇坪地处大巴山东段,属最佳富硒带,境内冷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大鲵四大原产地和适生区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共有河沟2742条,水域面积24218亩,其中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27条,干流南江河长107.4公里,年径流量10亿立方米以上。人均占有水量1.76万立方米,是全省平均占有量的11.2倍。全县河流水质属软质水,有机耗氧物质少、无污染、溶氧丰实;野生渔类资源丰富,常见的有大鲵(娃娃鱼)、多鳞铲颌鱼(钱鱼)、黄腊丁、牛尾巴、鲢鱼、鲴鱼、鲫鱼、鳜鱼、甲鱼等10余个品种。
2.大鲵养殖前景广阔。大鲵属国家二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在医药、保健、美食、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市场前景。大鲵的皮肤、分泌的腺体、胃、尾部脂肪在医学中有广泛运用,对贫血、霍乱、痢疾、疟疾等有显著疗效。大鲵体内富含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从而能起到调节人体微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的作用,可用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同时大鲵也是一种珍贵食品,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大鲵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目前野生大鲵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濒临灭绝,大鲵人工繁育养殖是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珍稀大鲵物种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养殖项目,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并具有饲养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3.特色冷水鱼发展潜力巨大。渔业养殖占用耕地少,比较效益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潜力大。目前全国渔业生产量不够水产品理论消费的一半,而冷水鱼又以无污染、原生态养殖,愈来愈被消费者青睐,价格相对较高,属于资源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竞争优势明显的极具发展前景的富民产业。
二、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经济发展全局,以陕南突破发展为契机,依托我县渔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高效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三个理念,以保护野生鱼类资源为基础,以大鲵特色养殖和南江河库区和沟溪冷水鱼养殖为重点,认真履行渔业行政职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渔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立县,促进和谐发展。合理规划渔业生产保护区和原生态河流保护区,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切实保护渔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渔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渔业开发的关系,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坚持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水产养殖与资源增殖相结合,实现渔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大鲵生产不能急功近利,要形成良性健康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发展效益。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以科技为先导,通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渔业技术装备水平,引进名优特品种,开发休闲渔业,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子。
4.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信息服务。建设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分析市场走向和发展潜力,为广大渔业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和市场指导,以适应市场多样化、规范化及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
(一)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县库区散养水面达到4500亩以上,产量达到300吨以上;大鲵人工繁育养殖规模达到年产鲵苗2万尾,培育扶持大鲵养殖专业村30个、养殖大户300户,发展散户养殖3000户,养殖大鲵3万尾以上。实现渔业产值2亿元以上。
(二)投资估算依据和投资计划
1.投资估算依据
渔业规划建设项目投资参照《2008-2012年陕西省特色产业(渔业)发展规划》的计算指标估算,详见附表6。
2.投资计划
规划总投资21187万元,其中拟争取国家投资4290万元。具体的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投资计划、新增产量、产品产值等详见附表1、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
四、发展重点
(一)建设大鲵养殖示范基地和大鲵自然保护区。以镇坪县大鲵生物科技公司和南江渔业有限公司两处大鲵苗种繁育基地为核心,以镇坪原生态优质野生大鲵为种源,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人工仿生态技术,培育优质大鲵种苗,实现年产鲵苗2万尾以上,确保全县大鲵特色规模养殖苗种需求。以建设大鲵养殖专业村为目标,迅速发展壮大大鲵养殖规模,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我县大鲵养殖的快速发展。逐步建设镇坪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并通过逐级申报使之成为国家级大巴山大鲵自然保护区。
(二)建设库区大水面渔业养殖开发工程。充分发挥我县渔业资源优势,实施特色渔业品牌战略,利用境内丰富的河沟滩头资源和三大峡库区及在建白土岭、双河口库区,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建设滩头库区流水(网箱)养鱼基地。以南江河冷水鱼(野生鱼类)为主养品种,打造南江河冷水鱼品牌,为我县渔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设水产种苗繁育工程。为全面提高水产养殖苗种的质量和档次,规划期间,重点在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良种场体系、种苗饲料生产体系、良种饲料科研体系的基础上,建设1处南江河冷水鱼(以多鳞铲颌鱼品种为主) 驯养育苗良种场,以现有水产品种提纯复壮为目标,使水产养殖优良苗种比例达到85%以上。
(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建设山区冷流水名优水产品养殖工程。针对镇坪山区沟溪流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巩固现有的南江河冷水鱼(野生鱼类)品种的基础上,再引进适应镇坪高山冷水特性的金鳟、红鳟、匙吻鲟、冷水小龙虾等新品种,扩大养殖种类,增强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增效的目的。
(五)发展城郊休闲渔业工程。充分发挥我县一脚踏三省自然国心的地理位置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与人文资源优势,建立起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努力打造我县城郊休闲渔业品牌。结合县城南江景观和城郊农家乐,建设集大鲵驯养、餐饮、休闲、度假、垂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旅游区。
五、保障措施
实现渔业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积极调整,强化服务,紧紧抓住陕南突破发展的机遇,在政策、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渔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任务。及时研究制定出台渔业产业发展奖扶办法,下达年度渔业产业发展计划,将渔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渔业作为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由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镇坪县渔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渔业产业发展具体工作。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联系点制度,加大部门协作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渔业开发的服务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渔业产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水利部门要建立健全水产发展机构,强化技术队伍建设,把渔业发展作为部门头等大事,切实抓好全县渔业发展的培训、指导和服务等工作;计划部门要将渔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盘子;扶贫部门要把农业扶贫开发资金倾斜配套用于渔业开发;财政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渔业开发扶持;国土部门要鼓励支持养殖大户、养殖示范区利用土地流转形式发展渔业建设用地,按生猪“一县一业”用地政策对待,免征土地占用费、补偿费。
(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品牌。着力培育龙头,开拓市场,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立足地方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南江鱼支柱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确立镇坪县大鲵生物科技公司和镇坪县南江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把捕、养、加、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渔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开发生产“南江河冷水鱼”绿色富硒水产品,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积极申报和争取获得绿色标识,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绿色品牌优势占领市场。加强对水产品加工的开发,抓好水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提升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树立品牌意识,瞄准省内外市场,努力增加行业效益。
(三)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实行以奖代补财政支持政策,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人工增殖放流等实行财政支持保障,发挥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在水产养殖重点乡镇、大户的信贷扶持上,金融部门要根据实际多开绿灯,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确保水产养殖户对发展资金的需求;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欢迎外地客商在镇坪投资兴业,促进镇坪渔业快速发展。编制大鲵自然保护区、水产良种场、标准化池塘建设、改造老塘、网箱养鱼、南江河冷水鱼保护、天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水生动物疾病防疫体系等项目可研,争取国家项目支撑扶持,建设渔业种苗和大鲵特种繁育基地,申请办理大鲵自然保护区和南江河冷水鱼保护区。
(四)推广科技成果,健全服务体系。依靠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科学管理和技术改造,积极引进现代化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渔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各种水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产业化经营打下良好基础。根据市场形势变化,聘请水产养殖专家为技术总指导,成立镇坪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工作站。鼓励引导民间渔业合作组织及中间机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为养鱼户进入市场提供指导和服务,为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好渔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按照市场需求和环境要求,优化水产养殖结构。积极发展名优新水产养殖品种,增加适宜高山冷水养殖的名特优新品种植养殖比例,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改善养殖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引进、繁育、推广品质好、效益高的优良品种。
(五)开发渔业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以省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大力推广南江鱼水产品的同时,开发冷水红鳟、金鳟、冷水小龙虾、匙吻鲟等优质鱼类养殖资源。根据资源区域布局特点,着力培植、发展和建设一批良种基地,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规模化育种、基地化生产。完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和检查,确保水产苗种生产种优质好。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倡导养殖户修建水上长廊、亭台,水中植莲种藕,增加游乐船只和餐饮设施。在游乐项目上突出水产特色,引导养殖户开展游人划船赏莲和参加钓鱼、捕鱼、喂鱼等项目;在餐饮上用镇坪独有的南江水产特色“鱼宴”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游钓品种上逐步由传统的品种向名特优新品种发展。
(六)加强渔政管理,促进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渔政管理组织机构,成立渔政执法大队。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行政执法力度,划定原生态河流保护区,严格控制捕捞强度,认真贯彻好捕捞证制度,合理养护南江河渔业资源。进一步完善渔业资源增殖费征收工作,做好苗种生产经营许可、水产投入品监管、水产品检验检疫、捕捞许可证和养殖水面使用证的核发等工作。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渔具、渔法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下大力气加强对青鱼产卵、越冬的保护力度。公安、农业、工商、环保等部门和各乡镇要配合渔政管理部门搞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严厉打击电、炸、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加大对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和渔业水域污染案件的查处力度,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和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