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12428-0030-0066-2014-0899 | 发布文号: | |
公开日期: | 2014-01-16 | 公开目录: | 服务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马铃薯是我县第二大作物。2014年马铃薯被县委列为农业三大产业中的一大产业,作为富民的具体措施来抓。县农业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全系统认真学习,并锁定马铃薯产业这一目标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明确责任。农科所突出马铃薯在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上下功夫;农技中心主要负责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该产业的发展。 因此,县农技中心必须潜心研究高产栽培技术。
1 选地与整地
1.1选地
马铃薯最为适宜的地块,以地势稍高,士壤疏松肥沃、耕层深厚,排水防渍水、干旱便于灌概,土壤砂质、中性或微酸性的平地与缓坡地块。
马铃薯种植在低洼地、水田改旱地和粘重土壤地块, 在排水不畅或在多雨和潮湿的情况下,尤其是在5-6月遇连阴雨天气,马铃薯最易发生晚疫病。同时,地下透气不好,水分过大,不仅影响块茎生长,还常造成块茎皮孔外翻,起白泡,使病菌易于侵入造成腐烂,或不耐贮藏。
1.2整地
地块选好后,要精细整地。
马铃薯的经济产量是块茎,土壤是马铃薯生长的直接环境,如果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协调,马铃薯的根系就会发达,植株就能健壮地生长,就能多结薯、结大薯。
整地在我县分两次进行,在小阳春至大雪节前进行的也称冬耕。在立春以后,播种以前进行的第二次翻耕,也称春耕。同时配合耙、耱, 使土平、土细、上实下虚,起到保肥、保水的作用。
由于我县春雨多、土壤湿度大,除耙、耱外,还采取起沟垄种植,以便散墒和提高地温。在水田改作旱地的第一年,更应该在田块里坎深开沟,中间每隔20-25米开一条深40厘米的沟,使排水通畅,防止出苗前种薯腐烂,造成缺苗断垄;苗期因田间积水,植株弱小,产量低;开花结薯期,田间积水过多,植株造成萎焉,严重时不结薯;收获期,排水不畅,薯块易腐烂,且收获的薯块不赖储藏。
1.3播种 纯种田块,一般行距60-70厘米,株距20-50厘米,行高15-20厘米,行面呈弧形。大田种植,双套双即两行马铃薯套两行玉米。
1.4地下害虫的防治.
马铃薯地下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是影响马铃薯地下块茎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害虫。
2 种薯准备
2.1品种选择 目前我县推广的品种中,增产潜力最大的是紫花白。选定品种后,还要挑选优质种薯,有利于优良品种潜力发挥。
优质种薯应该薯块整齐、符合本品种性状、薯皮光滑细腻柔嫩、皮色新鲜。
种薯出窖后,首先挑选优质种薯,剔除冻、烂、病、伤、萎蔫以及己长出纤细、丛生幼芽的薯块;
其次,剔除畸形、尖头、裂口、薯皮粗糙老化、皮色暗淡、芽眼突出的薯块。
2.2种薯处理
切块 如果种薯薯块太大,整薯种植,用种量大,成本高,其次是带有环腐病、黑胫病的薯块不易发现,易造成缺苗断垄,所以必须切块。
切块种薯重量最30-50g。
为了防止环腐病、黑胫病等病害通过切刀传染,切块要准备两把切刀,并准备一个容器,装上酒精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把不用的切刀泡在药液里边,一旦切到病薯,剔除病薯,用过的刀泡入药液中消毒,同时用在药液里浸泡过的刀继续切。
切块时,随切随种,不要堆积时间太长。
3 播种
3.1播种期
在霜降后到翌年清明前均可播种。但又以立春后至惊蛰前播种产量最高。
3.2播种密度 播深
马铃薯多数是与玉米进行双套双分带种植,一般以亩播3000—3200株为宜。播种深度以9—12厘米为宜。
4 施肥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要肥料较多。
在氮、磷、钾三要素中,马铃薯需氮肥最多,钾肥次之,磷肥最少。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达到最佳亩产量时需氮(N)12.6公斤,磷(P2O5)3.2公斤,钾(K2O) 12.5公斤。氮、磷、钾之比为1:0.25:0.99。
4.1种肥
单作马铃薯生产2500公斤亩产,约需17%碳氨74公斤、12%过磷钙27公斤、50%的硫酸钾25公斤和农家肥2000公斤。
4.2追肥
追肥,结合第一次中耕,每亩施尿素4~7公斤,时间在出苗后,苗高10厘米左右(现行肥)。
5 田间管理
5.1出苗前后管理
查苗补苗。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应进行查苗补苗。若缺苗过多,形成断垄,对产量影响很大。
5.2中耕培土
在去除田间杂草的同时,可加厚土层,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块茎生长的土壤范围,地下根茎增多,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作用在马铃薯生长前期中耕培土,提高土温,促进发芽生长;中后期中耕培土可增强土壤通透性,利于块茎膨大。
5.3马铃薯生长速度较快,除了施足底肥外,还要注意追肥,促进健壮生长。一般追肥1次,结合中耕培土进行。以氮肥为主。促进早发芽、多发根、快出苗、出壮苗。
此外,根据中后期长势强弱进行根外追肥。
5.4水分管理
当土壤干旱时,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降雨过多时,及时排水。结薯后期和收获前,控制水分,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和烂薯。
5.5打花及疏枝
马铃薯的分枝性较强,若栽植过密或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和密度过大,会影响地下部分发育,应及时进行疏枝,去除病枝、弱枝,增强通风透光,减少病害。
在花蕾形成期,及时摘除花蕾,避免养分消耗,促进养分集中供应块茎,增强产量。
5.6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的病害较多,除病毒病外,常见的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癌肿病等。
虫害有蛴螬、蝼蛄、地蚕、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用药防治等。
防治技术:
5.6.1选用脱毒种薯。
5.6.2种薯处理。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选用72%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分钟后晾干种植。
5.6.3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5.6.4药剂防治 。30%百菌清500倍液喷雾防治。
6 收获
6.1收获期
马铃薯在生理成熟期收获产量最高。
6.2收获方法
6.2.1采用人力挖掘的传统方式收获。避免损伤块茎;收获彻底,把损失降到最低。
6.2.2收后处理:收获的块茎要及时装袋运回,不能放在露地,更不宜用发病的薯秧遮盖,要防止雨淋和日光曝晒,以免堆内发热腐烂和外部薯皮变绿。运输中要轻装轻卸,不要擦伤或碰伤薯皮。
单位:陕西省镇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