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镇坪县关于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实践与思考

作者:谭勇 来源:县扶贫局 发布时间:2018-04-03 16:04

近年来,镇坪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坚持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落实“八个一批”突出“六个精准”提升“三率一度”等重点,大力实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住房保障、特色产业培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在2016年首次获得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省市“双优”的基础上,2017年高标准完成6个贫困村、632户2068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加快镇坪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我们积极开展了调查研究,特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全县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按照《镇坪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中提出“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要求,一方面有效整合全县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民主党派、社团组织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物质帮扶、智力帮扶、精神帮扶等多种方式参与精准扶贫;另一方面积极对接中省市定点联县驻村帮扶力量,引进项目资金、科研技术、先进理念等,助力镇坪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成效。镇坪苏陕扶贫协作经验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县级典型案例报送国扶办。“乡村守望·我在镇坪有块田”“妈妈的针线包”等社会扶贫项目成为省市重点推介的典型。创新推进的“一村一企一产业”“残疾人脱贫四大工程”等扶贫模式在省市取得良好反响。

在引导各界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中,我们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积累一些有效做法: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实施“三联全覆盖”工程。全县围绕打造“自然国心党旗红、干部群众心连心”党建品牌,实施常委联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三联全覆盖”工程,全县落实10名县委常委帮联7个镇、26名县级领导、67个部门包抓58个村,191名驻村队员、60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1645名干部结对包户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夯实了精准帮扶责任。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实施全方位沟通对接。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苏陕协作领导小组保障衔接,分别明确1名县政府分管领导负责中、省、市定点联县帮扶工作汇报衔接,对3+X帮扶体系明确牵头部门,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沟通汇报情况,协调帮扶工作落实。建立“中省市单位在镇坪县挂职干部信息库”和信息平台,加强政策、项目、重点工作及信息信息沟通,并由县政府办、扶贫局分别明确一名副科级领导对驻镇挂职干部信息、交流平台的信息发送进行实时更新、动态管理。三是强化产业支撑,实施“一村一企一产业”扶贫。坚持以产业脱贫为全面脱贫的治本之策,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推行“一村一企一产业”脱贫模式,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帮带作用,引导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以企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稳定脱贫。全县50个现代农业园(专业合作社),联姻对接全县43个贫困村,产业带动4000余贫困户,产业真正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支点”。四是强化公益扶贫,实施社会扶贫载体创新。通过义工协会组织,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推广开展“乡村守望”我在乡下有块田认领活动,即:采取社会爱心人士认领土地,贫困户按照客户要求种植产品,最终产品以实地收购、快递或指定的其他方式送达到客户。通过这种订单扶贫、精准扶贫的理念,以商业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带动取代捐助,把捐助变成订单,助力农民就地创业,让劳动更有价值。截至目前,全县推出了“乡村守望——我在镇坪有块田”“妈妈的针线包”“爷爷家的老蜂蜜”“月子鸡”等公益扶贫项目,累计认购贫困群众土地400余块、布鞋2300余双、250箱,让700余户贫困群众走上了增收脱贫之路,实现人均增收近千元。

二、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力量在全县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会力量参与面不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体制内的力量,在高位推动下,已经实现全员出动、全力出击。但如何对接各类社会市场主体、各界人士,用足用活他们的力量,还存在统筹不够、渠道不畅、方式不灵活等问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社会扶贫积极性不高。目前,扶贫工作还没有转变“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局面。一些社会组织和人士认为扶贫工作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参不参与无所谓,还有一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怕担当责任、有畏难情绪。三是帮扶工作针对性不强。在具体帮扶中,一些社会力量往往只关注我有什么、给了什么,而忽略了贫困户需要什么、如何给的问题,简单的给钱给物不仅不利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还可能会滋长“等靠要”思想,出现情到力到心未到,导致帮扶效果不佳。

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2018年是镇坪脱贫摘帽的决战之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构建开放式的大扶贫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作用,形成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新的组织推动机制。

(一)注重顶层设计,打造一支不走的脱贫队伍。2020年脱贫攻坚消灭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后,会有一定数量的扶贫干部撤离,特别是中、省、市驻村帮扶力量的撤离,对刚刚脱贫摘帽的县区来说既是损失,更是考验,如何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解决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需要一支专业的、不走的扶贫帮困干部队伍。一是从体制机制上加强保障,成立专门机构,保障必要工作力量,强化对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统筹协调工作。注重从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选拔一批扶贫干部,确保拉得出、顶得住、能战斗。二是探索推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常态化,因村派人,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三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选好村“两委”带头人,保障其工作待遇,充分发挥基“层堡”垒作用。

(二)运用四大平台,提高社会扶贫参与度。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如何引导五湖四海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并与千差万别的脱贫需求对接起来,从而提高社会扶贫参与度,需要我们牵线搭桥,运用好中国社会扶贫网、爱心扶贫超市、扶贫空间、农村电商等平台。一是用好中国社会扶贫网。采取一对一指导、帮扶干部代为注册等方式,让全县所有贫困群众了解、掌握、运用中国社会扶贫网,结合实际困难发布个性化帮扶需求,通过帮扶干部及各界爱心人士的一对一帮扶,并发挥线上平台作用,积极转发扩散,更为广泛对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二是建好爱心扶贫超市。逐村建立爱心扶贫超市,搭建线下社会扶贫捐赠平台,通过完善积分管理制度,引导群众通过勤劳致富、孝老爱亲、讲究卫生等获得物质奖励,从而避免直接给钱给物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办好扶贫空间。借助安康扶贫空间平台,建设镇坪特色馆,全方位展示镇坪脱贫攻坚成效,特别是在产业扶贫方面的成果。落实专门工作人员对接、推介、销售扶贫产品,解决贫困群众对接市场难、销售难等问题,促进产业增收。四是发挥农村电商作用。充分发挥网店、微商、朋友圈等网销平台作用,每村扶持建设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为贫困群众免费提供代销、代购、代订、代递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实现产品销售和生产生活资料购买、信息获取,切实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三)创新帮扶方式,深化社会扶贫内涵。坚持扶贫扶智扶志并举,创新扶贫方式,深化帮扶内涵,让帮扶工作更加持续、帮扶效果更加持久。一是更加注重借智借力。在推动苏陕扶贫协作、“3+X”帮扶落实中,要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标。首先,从简单的物质索取向学习先进理念上转变。受扶地区要加大与对口帮扶地区的交流,组织扶贫干部、企业业主、贫困群众到东部地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其次,从扶贫协作向经济协作转变。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和平台,立足资源优势,从产业转移、资本转移、技术转移等方面入手,策划包装项目,引进优质资本、先进技术,推动本地区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增强帮扶持续性。二是更加注重扶贫扶根。抓住产业扶贫根本,深化“一村一企一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即每村建成1个现代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1家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组建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好1个互助资金协会、抓好1个“三变”改革试点,培育市场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夯实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支撑。三是更加注重扶智扶志。整合人社、扶贫、教育、农林科技等部门资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开展大培训,做到见户、见人、建档案,确保每个贫困劳动力都掌握1门致富技能。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开展交农民朋友“十个一”活动,强化政策宣传、思想教育,用好“一约四会”制度,引导群众树立自立自强、勤劳脱贫的信心,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根本转变。

(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社会扶贫积极性。由于社会扶贫的公益性、不稳定性等因素,在做好宣传动员的基础上,要分类建立鼓励激励机制,让社会帮扶更加积极主动、稳定可持续。一是建立干部关爱机制。广大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责任重、任务多、压力大,特别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长期一线作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默默奉献。为充分激发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让想干事、能干事的有舞台,让会干事、干成事的得实惠,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建议从市级层面出台鼓励激励机制,对包括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内的各级干部脱贫攻坚实绩运用予以明确规定,为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二是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双赢,才是最持久的,有生命力的。为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应在县域经济发展统筹,特别是产业化建设、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出台以扶贫带动效益为导向扶持政策,让扶贫企业帮扶带动越多、获得的支持越多,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群众增收的有机统一。三是加大表彰激励。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跟人、优秀“第一书记”评选表彰活动,特别要注重对中、省、市派驻帮扶典型事例的挖掘,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报道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先进事迹,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认同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及时总结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好模式、好典型,不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