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戴“贫困帽”的年轻人
家住钟宝镇新坪村三组的彭世波,今年29岁。三年前,他父亲重病,使原本还算宽裕的家庭变得紧张起来,2014年他家被评为新坪村的在册贫困户。为了更好的照顾病重的父亲,他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从城市回到农村,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困境中不绝希望,寻出路才是正道。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顶着贫困户的帽子,让彭世波感到深深的羞愧,他一边为照顾父亲身心俱疲,另一边却不忘寻找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彭世波通过帮扶干部了解到了产业发展的好政策。去年底,他找到村支部书记,表达了自己想种植八月瓜、阳荷姜等特色农产品的想法,并打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合作社,带动身边的群众一起种植。他的想法得到了村支部书记的大力支持,随后,他便马不停蹄开始了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彭世波计划种植50亩的阳荷姜,通过走访身边的贫困户,他了解到很多人愿意和他一起种植,这让他燃起了希望之火。规模不够,他便挨家挨户去动员;成立农村合作社,他便一趟又一趟的到县、镇咨询政策、办理手续;资金不足,他便自行贷款3万元;从选种、翻地、起垄、播种到建立章程、成立合作社,他从没想过放弃,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终于在今年初,成立了安平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播种阳荷姜16亩。
彭世波是个勇敢的人。他的勇敢体现在他敢于根据政府政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做一些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他的勇敢体现在敢于走在前面,敢于接受并尝试政府的新政策;他的勇敢在于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他为人朴实,邻里团结。在想到特色种植这条道路的时候,他很真诚的邀请周边的贫困群众都参与进来。因为没有成熟的种植技术,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通过技能培训和外出考察,不断充实自己的种植技能,希望自己可以带头致富,早日从贫困的环境中走出来。
在谈到以后的发展时,他这样说:“今年种了16亩,离我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从没想过放弃,我想今年是个良好的开端,如果搞的好了,大家看到了效益,明年就会有更多的人跟着我踏踏实实的种,我也踏踏实实的带着他们挣钱,脱贫。都力争早日摘了‘贫困帽’。”
- 上一篇:致富不忘乡亲的“牛状元”[ 02-14 ]
- 下一篇:46岁单身汉的“脱贫”“脱单”记[ 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