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城关镇:因“材”施教,助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作者:杨梦婷 汪桂清 来源:城关镇 发布时间:2019-10-25 17:10 字体:[大][中][小]

城关镇结合主题教育,着力拓宽党员教育形式,将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党员教育扎到深处。


“晚间党课”:党性教育,确保学习内容“不走样”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读完一本书,有多久没有一笔一划做过笔记了”,在城关镇“晚间课堂”下课后,党员王玲玲

结合“学理论、受教育、悟初心”,认真检视问题,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晚间课堂”是城关镇针对机关党员干部白天忙工作,农村党员白天农活忙的实际,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打造的主题教育学习模式,利用傍晚吃过晚饭歇息闲聊的机会,“见缝插针”组织党员群众集中学习,促进了党员集中学习教育全覆盖。

怎么才能让党员群众主动走进课堂?在广泛征集党员颁布意见后,“夜间课堂”的党性教育、政策学习、政务礼仪、公文处理、信息写作等7个教学模块出炉,本着“能接地气、务实管用”原则,城关镇整合全镇资源力量,将讲师扩大到各个行业的能人专家,组建了由领导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业务上的行家里手和相关行业“土专家”构成了师资库;截至目前,已开展“晚间课堂”11期。

这样的场景,也发生在城关镇白坪村。“我得赶紧去上晚自习了....”刚从地里忙完农活回到家里的白坪村党员王文学急匆匆地吃了几口饭,就赶去了村会议室。不一会儿,村会议室就坐满了来听课的党员群众。王文学口中的晚自习就是城关镇白坪村开展主题教育培训的“晚间课堂”,潘胜海、刘启龙作为积极分子,夜间课堂也是积极参加,从没落过课,而且期期都有收获。

每周确定一个晚上开展“晚间课堂”,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明确了内容、时间、方式等要求,既提高了干部业务水平,落实了“三会一课”制度,又丰富了党员干部业务生活,有效助推了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露天教学”:灵活场景,确保教育形式“不枯燥”

在基层党组织中,一些党员、群众在家务农或者就近从事生产劳动,受交通、环境、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跟进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基层党员、普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听理论、解廉政、受教育。将室内的集中教学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党员家门口“露天教学”就是很好的实践。

“我们当村干部,就是给大家做‘活路’的(干活的),我们要带着大家一起过好日子……”在坪宝村的刘习财家门前,党支部书记谭仁海正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大白话”讲《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的内容,吸引了很多党员群众驻足聆听,时不时还有群众频频点头称赞:“说到了我们心坎上”“想想当初,再想想现在的美好生活,党确实是伟大啊”……

基层是我党做好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教育阵地搬到田间地头和党员家中,党员可以一边干农活,一边忆过往、谈感受、聊变化、讲初心,自由轻松活泼的形式增强了教育的现场感、直观性和愉悦感,使党性教育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接地气,有效提升了党性教育质量。


“流动教室”:送学上门 ,确保参训学员“不掉队”

老党员、流动党员是主题教育学习的“困难”党员,为确保每位党员都能及时参与主题教育,实现主题教育全覆盖。在新华村89岁高龄的老党员谢兴贵家中,新华村支部书记杨自宏向他传达了主题教育相关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必读书目交到了他手中,据悉,城关镇对流动党员、老党员,建立了“党员结对帮扶制度”,贫困户党员由帮扶干部结对,普通党员由党支部结对,利用脱贫攻坚入户结对开展主题教育学习,让党员干部充当“大喇叭”,把课堂搬到农户、把知识送到一线。

同时,针对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向流动党员传达教育内容、学习教育视频、发送教育资料;利用学习强国,通过制作“操作流程”,充分利于学习强国语音操作将学习强国变身“随身听”,努力做到让所有党员学习“不掉队”,让流动党员务工不误学、离乡不离心,更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