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国史

镇坪县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05 14:11 字体:[大][中][小]

1958年全国各地大办人民公社。镇坪县也迅速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气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片面强调生产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推动了生产关系急于向所谓高级的形式过度。4月8日,中央发出《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8月,中央颁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根据中央指示精神,8月15日中共陕西省委做出《关于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紧接着安康地委召开第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题对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中共镇坪县委于8月28日召开扩大干部会议,县长刘青山传达了省、地会议精神,会上讨论做出了“镇坪县关于提前在9月份实现人民公社化的实施意见”,文中指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国形势的共享下,一个发展人民公社的高潮,正在全国范围酝酿着,且有不可阻挡之势。面对当前的形势,如果不加强领导,来一个势如破竹的发展人民公社的运动,就不可避免的要挫伤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便在全县范围内一哄而起。采取先搭架子后处理问题的办法,于1958年9月15日(县志记载16日)公布了全县人民公社化。原12个乡、86个高级社并为10个人民公社(4月大溪乡并入白家乡、10月茅坪乡并入曾家乡)。

镇坪县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自1958年9月1日开始,2至8日各乡均以3天左右的时间普遍训练骨干分子,全县共训练骨干分子766人。其中党员149人;团员123人;社干184人;其他积极分子310人,中共镇坪县委为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健康有序进行,经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所训练的骨干分子统一编成工作队,下设若干个工作组,分别担任着整社任务,开展整社工作。整顿的步骤,大体分为三步,共40天时间。第一步14天,为准备阶段。重点宣传教育,摸清情况,内部做好规划和培训骨干,武装思想、统一行动。一般从党内到党外,召开支委会及党员大会。第二步18天,为全面铺开,开展两大活动阶段。即开展广泛的声势浩大的宣传辩论,在思想成熟的基础上开展一个群众性的订公约、写决心书、保证书为中心的申请转社活动。第三步8天,为总结建章立制阶段。成立管委会,开好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社章和生产规划,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整风整社运动中始终坚持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坚决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团结大部分认成人民公社的富裕农民,彻底批判部分富裕农民的残余资本主义思想,坚决打击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的破坏活动。确保了贫农和下中农在新成立的人民公社各个组织中的领导优势。

人民公社建立以后的管理机构为三级管理。公社建立管理委员会,采取乡社合一,一套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乡长兼任社长,乡党委书记兼任社党委书记。社员代表即乡人民代表,公社管委会即乡人民委员会。为适应工作需要,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武装保卫、农业、工商、财会、商业服务、水利电力、畜牧、林业特产、文教福利、新闻邮电、计划统计部、社银行、社医院、内务部。均在管理会的领导下,分管各行具体工作。公社建立党委会,由书记、副书记及委员组织。党委下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监委会。村改为管理区,组改为生产队,均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区建立党支部,生产队建立党小组。群团组织和党组织相适应,公社建立团委、妇联。管理区、生产队亦建立相应的机构。

人民公社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在劳力管理上,以营(公社)、连(管区)、排(生产队)、班(小组)编制。全县10个人民公社编为10个营、59个连、216个排、544个班,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工农业生产。有时,夜以继日,连续作战,还强调公社生产自给,努力扩大公社内部的产品分配,农村原有的小商小贩、集市贸易以至家庭副业都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减产。

人民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1958年底分配时,全县以10个公社为单位进行。在总收入(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林业、药材特产、副业等)中,扣除生产费用、公积金、公益金、公粮税收、行政管理费、食堂开支、归还到期贷款、明年工资基金外,剩余部分,分配给社员。也可以按劳动日分配,也可按工资级别分配,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各项扣除多少合适呢?根据几个公社的试算求平均标准,即生产费用占总收入15—18%,公积金10%,公益金5%,行政管理费1%,公粮税收6.5—8%,食堂开支38—48%,工资基金5—7%,归还到期贷款1—2%,社员分配部分5—8%。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镇坪县第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958年12月11日至13日在“大跃进”浪潮发展到巅峰、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后的形势下召开。实到代表36人。听取了《镇坪县1958年工农业生产工作报告》、《1959年工农业生产规划意见报告》、《镇坪与平利并县情况报告》及《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提案办理情况报告》。通过了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当前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镇坪县建制,并入平利县,直到1963年4月才恢复镇坪县制。在此期间,成立了镇坪协作区,将10个人民公社并为4个人民公社,即曾家人民公社、复兴人民公社、石砦人民公社、钟宝人民公社。按照平利县委的要求,继续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直到1961年初纠正了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号召全县人民同心同德,战胜困难,扭转形势,为争取农业丰收而奋斗。至此,历时三年的公社化运动宣告结束。

总之,三年公社化给镇坪人民带来的是一场严重灾难。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中共镇坪县在“左”倾错误影响下,也作出了一系列脱离客观实际、片面夸大主观意志作用的决定,发动全县男女老少大炼钢铁、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实行“一大二公”。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指标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镇坪县的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而且也给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带来不良影响。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镇坪县国民经济在1959年前后出现了连续3年的严重困难局面。

说明:

1、1958年12月15日撤销镇坪县,并入平利县。成立平利县镇坪协作区,所辖4个公社15个管理区。1963年4月1日省委决定,恢复镇坪县建制。对此,该综述形成简略。

2、资料来源:①镇坪县档案馆馆藏档案第1号全宗第1号案卷目录第26、196、201、211、214、225、228、232、235、236号卷。②《镇坪县志》、《镇坪县组织史》第一卷。


以下为补充资料,可以根据需要采用。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初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行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全公社统一调配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财物,无偿使用。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生产组编为营、连、排、版,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搞兵团作战。取消按劳分配,实行供给制,办集体食堂360多处。运用行政手段指导生产,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损伤了群众生产积极性。1959年底至1961年,纠正“共产风”,处理队与队、队与公社之间的一平二调,退赔平调群众的房屋、粮食等生活资料和小型农具,重新划分自留地、宅边零星竹木,恢复按劳分配制度,取消集体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核算”。1962年又执行“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允许生产队有部分所有权,普遍推行小段包工、包工到组、四固定(劳力、土地、耕畜、农具)、三包一奖等生产力方式允许社员经营少量家庭副业。1963年10月以后,接连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实行“政治挂帅”,将原来行之有效的生产方式视为“工分挂帅”、“经济主义”大加批判,推行“政治工分”。把社员家庭副业视为“资本主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社员生产情绪涣散,生产投入减少,生产徘徊不前,1972年人均分配收入45.7元,平均劳动日值0.34元,分配后累计超支户占参加分配户的34.9%,累计超值金额347400元。鉴此,1978年5月,447个生产队才推行“两基本保一基本”(基本劳动日、基本肥料,保基本口粮)的办法来推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