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安康日报:安康古盐道一路北上,一路南下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1 06:01 字体:[大][小]

  

  盐道上行走的

  是我前世今生的村庄

  镇坪古盐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贯穿全境153公里,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盐道。既是商品、货物流通之路,也是人文、民俗交流之路;既是自然风光奇绝之路,也是文化遗存荟萃之路。镇坪古盐道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27个古遗址之一入围全国百大新发现,被国家文物局录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一书。

  在古代,安康的盐商曾冒着生命危险,越峡谷险滩,穿原始森林,斗飞禽猛兽,跋山涉水,翻越大巴山,历时30多天从大宁背回了第一袋食用盐。此后,安康的盐帮迅速崛起,最大的盐帮由50名“背夫”组成。每年农闲时节,大批的农户也结帮入伙,成群结队翻巴山到大宁一带购运食盐。据镇坪山民传说,鸡心岭一带常有森森白骨,许多背夫带着干粮和希望走进大巴山之后再也没有出来。

  明成化年间,在沿途乡绅和盐商的倡导下,无比坚韧的安康人民决心打通巴山,夷去险阻,开辟盐道。这条重重山岭间的古道,索崖附避,百步九折,愁云中涌,无声地呈现着“背夫”们无与伦比的坚强意志。

  秦巴大视野

  光芒盐道 (组诗)

  ●周长圆

  有多少次日出和日落

  就有多少次归来和出走

  一次次在别人的口中重温

  又一次次在自己的目光中抚摸

  我们都在用文化的汤

  熬盐道这根骨头

  有味无味,众说纷纭

  盐道自这座群山中有人类活着开始

  就被穿戴草鞋的脚掌一遍遍擦亮

  越来越亮,直到发出光芒万丈

  盐道上行走的村庄

  走,必须走

  才有出路

  门板已抵不住

  土匪的长矛

  竹篱更挡不了

  棒老二的梭标

  从钟宝到石砦河

  从文彩河西到牛头店

  从嘉庆八年

  到民国二十五年

  一座县城

  慌不择路一路小跑

  一条盐道上

  一个国家踉踉跄跄

  一条盐道上

  是我奔走呼号的村庄

  庄稼经不住连年的洪涝

  性命已藏不进潮湿的地窖

  从一股盐泉冒出的地点上路

  在五千年的岁月里

  安放我一百年的锅灶

  走,必须走

  才有生路

  既然盐,都无法阻止

  一个朝代的糜烂

  那就把群山间

  的一条盐道,当做

  刻在三个省的伤口

  大地无法耕种

  就耕种我的脊背吧

  盐道上行走的

  依然是我

  前世今生的村庄

  父亲的盐道

  穿过七月的盐道

  两旁的庄稼仍在疯长

  父亲坟头的青草茂盛

  隐约在群山间的古盐道

  草丛掩不住的光芒

  照亮镇坪的城市和乡村

  我知道盐道

  是你的,父亲

  打杵依旧靠在墙角

  弯背夹挂在屋檐下

  扁担多像你曾佝偻的腰身

  落满灰尘,等待再次出发

  我是多么庆幸而无奈

  不用脚穿草鞋

  就能翻过山和山

  穿过村庄和村庄

  橡胶的车轮沙沙作响

  半天时光就重走了你一生的路程

  我沿藤蔓上花朵盛开的方向

  试图找寻你颠沛流离的爱情

  我在蚂蚁举行葬礼的地方

  试图找到你同伴尸骨未寒的去向

  抚摸盐道上深浅不一的脚窝

  就像抚摸你墓碑上的名字

  举目四望,我看不到你的背影

  俯下身子,我似乎听到

  你负重前行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我知道盐道是你的,父亲

  我知道你永远背盐去了,父亲

  你没有给我留下别的什么

  你留给我体内的那一点点盐

  时常从我的眼中钻进我的嘴里

  苦涩而浸透肝肺

  让我心中有数而无法说清

  为何你的盐道依旧

  而你却下落不明……

  夕阳,是盐道上的一滴血

  暮色降临。夕阳滴血

  鸡心岭上的夕阳

  缓缓与群山重合

  如一副石磨的上下两半

  古盐道上溢满包谷面的清香

  夕阳,夕阳

  多像盐客们心爱女人的脸庞

  既然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客人

  女人终究会老死客栈

  盐客终究会客死他乡

  那么,再为我煮一餐盐背子饭吧

  填饱肚子我给你讲灿烂的笑话

  再为我铺一回蓑衣床吧

  我要用一声尖叫的快乐

  送你到三个省的云霄之上

  天麻麻亮,我又将启程

  赶赴我骨骸四散的家乡

  盐道,它不仅是一条运盐的道路,也是一条生命之道、历史之道和文化之道。李春平先生出版的一部《盐道》,让镇坪古盐道这段被掩埋在杂草丛生的历史遗迹和人物变得鲜活生动了起来。其实,民国年间,还有一条和安康有关的商道,其实也曾是盐道,那就是秦岭的子午古道。

  《盐马古道与定边的发展》一书中说,早在秦汉时期,陕西定边盐湖便已产池盐,嘉庆年间,又将陕西兴安府(今安康)纳入花马池盐销售区域。《中国盐业史·地方编》中载, 民国初年,沿用清制,由“河东盐运使公署”管理陕西盐务和税收。盐运销售实行自由贸易制。河东潞盐仍是渭南、西安等地的主要盐源,此外,甘盐和川盐、本地土盐,也有零散商人贩运。陕南地区的盐运输,主要靠人肩挑背负。于是乎,民国年间,在秦岭子午古道上,一批又一批来自紫阳、石泉、汉阴的挑盐匠,带着漆麻耳倍桑药等山货特产去西安换盐,一个来回,就接近个把月。

  安康盐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方向,都有着关于挑盐工那些悲壮而勇敢的传说,至今还在流传。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伊洋 张妍

  桑木扁担三尺三

  桑木扁担三尺三,两头翘起中间弯。

  都夸咱腰杆杆硬,都夸咱肩膀子宽。

  一头担着大宁河,一头挑起秦巴山。

  硬的软的闪的欢的。

  一脚踩一个坑,一步闯一道关。

  桑木扁担三尺三,挑盐走来一道烟。

  都笑咱酒量好,都笑咱为人酣。

  一头担着太阳红,一头挑起月亮圆。

  上山下河直行拐弯,不知道往后退,

  只晓得扑上前。

  杀猪菜

  放鞭炮,贴对联,杀肥猪,过大年。

  整一桌杀猪菜,热闹就冲破天。

  辣椒炒猪肝,一口一个鲜。

  干煸猪肚子,好吃又好看。

  柴火大锅炖排骨,一人一大碗。

  那青竹笋、香蘑菇、散白菜、水萝卜,

  细粉条、血豆腐,红苕块、洋芋蛋,

  红的绿的白的黄的,辣的酸的咸的甜的,

  香的那个涎水哟,甩下来一丈三。

  放鞭炮,贴对联,杀肥猪,过大年。

  整一桌杀猪菜,热闹就冲破天。

  来的都是客,无酒不成宴。

  先敬天和地,再敬老祖先。

  酒过三巡老规矩,再碰八大碗。

  那大姑爷、三姨夫,表兄弟、亲姊妹,

  左邻居、右乡亲,新朋友、老情人,

  那喝的洒的哭的笑的,说的闹的干的喊的,

  今天那个好日子哟,不醉就不准还。

  镇坪盐道组歌

  ■宗振龙

  民国以前没有翻越秦岭、沟通南北的西万公路,因此,安康境内的石泉、宁陕、汉阴等地的桐油木耳茶叶这样的土特产,只能靠人工挑运,过宁陕翻秦岭经子午道,出沣浴河到西安,找店家商贾把货物交易,再换一些食盐和五金制品回家,或批给当地商铺,或自己走乡贩卖,获取一些辛苦脚力报酬。当时把这种挑运过程叫“出省挑盐”,或单叫“出省”,其实是到省城。

  西安挑回的甘肃或青海的盐,叫大青盐。陕南没有盐,听说盐贵的时候要三升玉米才能换一斤盐。家乡我小时候的祖父辈中,有两个大个子出过省,现在早都不在人世。听他们说起出省,觉得挺好玩儿,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祖父辈能出省的,大都身材高大壮实,年轻,有一身好力气,出省要挑120斤到150斤的货物出门,挑少了不划算,路途顺畅要二十多天到一个月才能回家。出省的路是先辈从山崖沟谷中开辟的。初次出省的人长途跋涉,肩膀挑肿又压平,脚板走肿又走消,可想行进中的每一步是多么艰难。

  提起这些陈年旧事,是缘于妈妈给我讲的一个让我感动不已的真实故事。

  我外公和几个伙计,有一年农闲时相约出省,他们备好草鞋衣物干粮,选好日子挑好货物上路。一路上天黑住店天亮赶路,走走歇歇,过了秦岭,眼看路途过半,我外公却生起了病,开始勉强支撑还能赶在一路,后来实在赶不上了,他便卸下担子,喘着气对伙计们说“你们先走吧,我怕是到不了地方了”,前面的伙计发现不对劲,就停了下来,对他说道“那咋行呢,咱们出门就说好的,要一起出门一起回去,别怕,等过了松树桠就好了”,于是伙计们把外公的货分担了大半,让外公只挑了少部分跟在后面,又坚持了两天,外公终于病倒了,伙计们把他的货全部分担,然后走一段,再轮流回来一个人扶外公前行,一些同路但以前并不认识的出省伙计,也不时的帮扶着他。

  由于没有条件医治,最终外公还是没有走出沣浴河子午古道到达西安,倒在没有人烟的深谷半道,再也起不来了。当他半躺在伙计怀里时,外公断断续续地说:“我拖累大家了……可惜我回不了家了”。说罢便咽了气,眼角还挂着几颗不知是感激还是伤心的泪水……

  一同出门的伙计商量后,决定先把外公的遗体草裹好,然后在路边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搁置妥当,才依依不舍一路无语地担着货物继续赶路。

  到了西安商贾闹市,找客店先住下,再找店家商铺把从陕南挑来的土特产贩卖了,再歇一天脚,扯了几丈白土布,原路返程。回程时货少了,肩上轻松了,但脚步谁也不轻松。走到放置外公尸身的地方时,一同出门的伙计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面色凝重、一言不发。沉默片刻后,有人说:“我们是一路出的门,一定要一路回去,不能把他一个人抛在外乡”。所有人一致赞同,这时才发现大家都是同一个想法。于是,用土布把外公的尸身缠裹好,硬是一个个轮流着背,把外公背回了陕南老家……

  艰辛岁月里,他们在劳动中结下至死不渝的深厚情谊,多么悲凄动人!至今提起,我都无语盈泪。

  时过境迁,如今,西万公路跨越秦岭,结束了陕南人肩挑出省过秦岭的历史。尔后,西康高速穿越秦岭,把时间缩短到三个半小时。回望秦岭,感慨良多。作为生长在陕南秦巴山里的百姓,感谢我们伟大的时代,也向当年翻越秦岭出省一路患难情谊与共的先辈深鞠一躬。

  挑盐匠半路 秦岭古道

  同行们轮流背回老家安葬

  历史悠悠,盐道漫漫。

  “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的运盐大军,常年行走在镇坪这条古盐道上。这条盐道,是一条当时盐运的经济大动脉;是众多运盐人充满了血泪辛酸的生存之道;还是一条沉浸了他们无数悲欢离合的“情”道。

  俗话说“苦寒之地多歌声”,在这条千年古道上,诞生了无数盐味十足的民歌民谣。

  请听,山高谷深,溪水淙淙的山间,传来了盐夫们小憩时的歌声:

  砍根桑木做扁担,扛起扁担上四川,挑担盐巴下宁陕。嘿哟哟嘿哟……

  金盐巴,(嘿哟)木扁担,(嘿哟)压得扁担两头弯。

  野山行,(嘿哟)老林穿,(嘿哟)阎王鼻子鬼门关。

  滴滴血,(嘿哟)滴滴汗,(嘿哟)一条盐道血泪染。

  砍根桑木做扁担,扛起扁担上四川,挑担盐巴下宁陕,讨个幺妹回深山。

  另一人悲戚地唱道:

  上有老娘眼望穿,下有妻儿盼团圆。变个女人好绣花,变个男人要挑盐,日子为啥这么难?

  此人唱罢,第三人接唱:

  三天才过鸡心岭,一天路程到镇坪。半月赶到金州府,找个窑姐亲一亲,不枉辛苦这一程。

  年轻的,还没有成家的盐夫们,去四川背盐挣钱以后,除开贴补家用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能早日娶妻生子。如果小伙子们在漫漫盐道上背盐行走时,或埋锅造饭时,或住店时,能遇到自己心仪的姑娘,成就一段姻缘,那是再好不过了。据很多老盐夫们讲,不少年轻人都有此好运,成就了一段段的爱情佳话。

  一十八岁下宁厂,宁厂姐儿好心肠。早晨一碗荷包蛋,晚上一顿乌鸡汤,哪门(怎么)舍得回家乡。

  当年,盐夫们住店的条件差,路途的漫长、艰辛,无不让人感到辛酸无比、感怀万千!

  大宁盐厂开盐行,累坏镇坪好儿郎。 鸡心岭上住腰店,油碴铺盖钻心凉。有钱的哥哥吃顿饭,无钱的哥哥吃袋烟。脚板皮走掉好几层,来世要饭也不背盐。

  盐夫们背着、挑着盐,长年累月地行走在镇坪的古盐道上,通过民谣的创作、传唱,真实地记录、总结了当时盐运生活的艰险、劳苦和辛酸:

  攀上鸡心岭,一脚踏三省。一条盐大路,从古走到今。去时不知归,归来身失魂!走到阎王砭,两脚慢慢趱。走到康熙坡,小心慢慢梭。走到叮当沟,弓起腰杆走。走到天坑峡,四脚四手爬。 “鸡心岭”上放眼望,“脚踏三省”不夸张。“窝口”回顾艰险路,剪刀双峰映“红装”。碥子穿行到“碑梁”,“百步梯”上汗成行。“母猪洞”前要当心。来往盐夫被匪抢。“观音崖”下香一柱,一路平安谢上苍。绝壁栈道流水长,“车湾”盘旋悬崖旁 。吃饭住店“老树杆”,“龙王庙”前咒烈阳。

  滴滴血,滴滴汗,一条盐道血泪染

  ——那些盐味十足的民歌民谣和民间俚语

  张国远

  累死

  ■文图/北虢斯基 冯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