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国史

中共镇坪县历史(1949年-1978年)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05 14:11 字体:[大][中][小]

镇坪县隶属于安康市,位于安康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9度11秒——109度38秒,北纬31度42秒——32度13秒。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原四川省)巫溪县、城口县毗邻,西与本市平利县连界。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镇坪县位于大巴山北麓,山大林深,地势险要。远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西周为庸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楚时秦。明朝正德八年(1513)设镇坪巡检司,不久废除;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再设镇坪巡检司;道光四年(1824)升为抚民分县。民国9年(1920)正式建县。1950年1月解放。1958年并入平利县,1963年恢复县建制。解放前,官匪勾结,巧取豪夺,地主劣绅横征暴敛,镇坪人民在黑暗中挣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镇坪人民当家作主,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革命斗争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1929年6、7月间至1931年2月期间,平利籍进步人士严汉卿、严焕卿按照陕西省委指示精神对带有迷信色彩的农民自卫武装组织——红枪会进行引导、支持和发动工作。会员达到约500人。镇坪红枪会成立以后,对抗官府、抗粮、抗捐、打富济贫,抵御土匪,保境安民,受到群众拥护。1930年2月川东红军即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第一支队队长吴会治率部来镇坪。首先消灭了长坪的土匪,之后在华坪、小曙河境内开展游击斗争。发动群众建立了茅坝农会,打土豪分田地。1932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领导下,从湘鄂西转战陕南,途经镇坪,一方面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一方面打富济贫、除暴安民,人民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出生于镇坪县曾家坝的张孝德于1935年11月参加陕南游击纵队。1936年陕南游击纵队改名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张孝德任第三支队长,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干事、陕甘宁边区保卫团供给处长、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政治部主任、天水军分区副政委、西北军区十九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任中共安康地委第二书记、安康专署专员。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到达鄂西北地区,担任先遣队的江汉军区部队,首先突破重围挺进到大巴山区,开辟陕川鄂根据地。7月罗厚福、文敏生率部占领镇坪县城牛头店。8月部队撤至湖北省竹山县。建立中共白(河)竹(溪)平(利)中心县委,辖区包括镇坪县。1947年9月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十二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后改为十九军)挺进陕南地区开辟陕南根据地。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和战争形势发展,1948年6月,在湖北省郧县成立了中共陕南区委会,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和陕南军区。在安康地区解放前夕,经中共陕南区委上报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于1949年5月在湖北省郧县城关成立了中共镇坪县委员会和镇坪县人民政府。7月,县委和县政府机关随军进驻平利县。开展解放镇坪的准备工作。12月,中共陕南区委通知,将中共镇坪县委会改称中共镇坪县工作委员会。1950年1月11日,陕南军区独立第七团和平利独立营解放了镇坪县,县工委和县政府机关随军进驻镇坪县旧城。担负起领导建设新镇坪的历史使命。

1950年10月,中共陕南区委通知,中共镇坪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镇坪县委员会。镇坪县解放以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清匪肃特,建立基层人民政权;进行反霸减租、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生产力,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清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秽水,打退了资产阶级猖狂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在全县初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的组织不断健全发展壮大。1954年6月召开中共镇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镇坪县第一届委员会。到1956年,县委设6个工作机构,下辖1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90名。

1957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十年中镇坪县各级党组织贯彻中共“八大”会议精神,领导全县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满腔热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指导方针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1957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共镇坪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在全县干部、教师中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击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是必要的,但在运动中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把少数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不幸后果。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胡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1958年12月撤销镇坪县并入平利县。1959年10月至1960年春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反右派”斗争错误地批判和处分了一批党员干部,是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经济上发生严重困难。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建制后,中共镇坪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大跃进”、“反右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处分的党员干部甄别平反,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 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63年至1966年春,县委根据省、地委安排和中共镇坪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在全县农村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社教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把一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后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应,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使一些党员干部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在成不良后果。在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在工作上尽管有过失误,走过弯路,但由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57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县委下辖2个区委和13个人民公社党委,党员发展到833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镇坪县的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蒙受了一场浩劫。1966年12月县委、县人委领导机关受到严重冲击,党政领导干部遭到批斗,县委工作机构瘫痪,基层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党员组织生活被中断。1967年2月,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县委和县人委被“造反派”夺权。夺权以后,“造反派”组织分裂为两大派,有文斗发展到武斗。造成交通中断、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商店关门。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全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1968年7月3日和7月24日两个《布告》发布后,收缴了武器,解散了武斗队伍,制止了武斗。1968年9月,经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镇坪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县委县人委的职权。同时,各公社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县革委会成立后,开展“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把一大批干部和群众打成“特务”、“叛徒”、“反革命”、“走资派”,造成大批冤、假、错案。1969年冬,开始进行整党建党,使停止两年多的各级党组织开始重新建立,党员的组织生活逐步恢复。但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突击入党,突击提干”,使一些犯有严重错误的人和造反派头头混入党内和干部队伍,有的甚至被提拔到领导岗位,造成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党组织的严重不纯。1970年8月,成立中共镇坪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2月召开中共镇坪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镇坪县第七届委员会。基层党组织相继恢复。1971年9月,林彪事件发生后,镇坪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肃清林彪反党集团的流毒影响。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提出了对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整顿的指示,县委即开始整顿被“文化大革命”搞乱了的各条战线,形势好转,但好景不长,被1976年开展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打断,全县再度陷入混乱状态。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动乱。全县人民欢欣鼓舞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开展“揭批查”运动,肃清“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流毒和影响。在之后的前两年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两个凡是”继续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镇坪县的工作呈现出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镇平县委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从思想上实现拨乱反正,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在全县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共镇坪县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镇坪历史的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镇坪县组织自1949年5月到1978年12月,经历了建立、发展、壮大的过程。领导全县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解放后二十八年来,镇坪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使贫困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讲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在领导镇坪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