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坪县曾家镇向阳村有一个叫狮子堡的地方,那里岗峰叠障,溪水蜿蜒,森林茂密,茶香四野。近2年来,通过全村上下不懈努力,这里已拥有了全县最大的茶园,所生产的“向阳茶”远销西安、重庆等城市,在2010年汉中首届茶文化节上获得铜奖,茶叶,成为全村群众发展致富的第一产业。止目前,全村人均发展茶园3.5亩,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70元,比几年前净增1000多元,小山村干出了大产业!
据当地村民介绍,向阳村有种茶的传统,在七十年代,村里曾开发出500余亩茶园,但由于环境恶劣、管理不善等原因,茶园一度荒废,被芦苇、荆棘、葛麻架等藤本植物层层封罩,别说茶叶,茶树的影子都很难看到,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识也逐渐淡化,村民又只好围着巴掌大块农田,起早贪黑辛勤耕作,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怎样带领全村人致富?怎么让那片茶园重新焕发出活力?村“两委”绞劲了脑汁,费尽了心思。他们先后将茶园转包给卫生局和本村一些村民,但不是因条件限制,就是缺乏资金,均以失败告终。村“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村支书王文银更是经常对人说“如果茶园毁在我们手上,我们就要成为村上的罪人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返乡农民工孙兴荣一心想在当地投资个项目,却不知道投资什么项目好。当她无意中听到向阳村有一片荒废的茶园后,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要跳起来摘桃子,抢起来抓机遇!”村“两委”抱着这样的心态,主动联系了孙兴荣,热情地邀请她到村考察。村组干部更是忙前忙后,带着她四处查看,详细介绍茶园的情况。
“这一片茶园海拔高、土质好、光照时间长,是生产茶叶的好地方,虽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是村上的干部很热情,我相信只要坚定信心,茶园一定能‘活’起来!”孙兴荣被他们的热情打动,下定决心投资这片茶园。
茶园荒废了很多年,要重新开发它,谈何容易。为了给村干部打气,提升信心,村上专门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就重建茶厂的“利”进行了认真分析,争取群众的支持。“现在投资有了,我们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方便,这是我们的责任,要给村上留下一笔财富,给子孙一个交代!”王支书在动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利害关系明白了,干部群众的干劲儿足了。村上的干部凝成了一股绳,把劲都使到了一处,千方百计的为茶厂创造有利条件。面对茶园周边许多山界、地界权属不清的情况,及时出面,与群众协调,通过多方调解,成功避免了地界纠纷问题。为了克服茶园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难题,多次到县上反映问题,在县上领导和部门的协调之下,修通了1.4公里的公路,拉了电,修建了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企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瓶颈。茶园重新开发治理的初期,需要大量人力,村上就主动组织劳力,投工投劳千余次,成功改造280余亩。
村上的努力,为茶园发展扫清障碍。现在向阳茶厂已初具规模,年收入已达35万元。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全村零散的茶园整合起来,纳入到标准化管理程序当中,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管理,逐步转向了集约化经营,使全村茶叶产值净增10万余元,并消化了一批剩余劳动力,参与茶园开发和管理的村民已占全村人口的80%;带出了一批制茶能手,提升了全村制茶水平,产生了品牌效应。原来卖20元的茶叶在市场上已能卖到100多元,人们一提向阳茶,纷纷翘起大拇指,一时间供不应求、洛阳纸贵。同时,他们还以向阳茶厂为龙头,办起了养猪合作社,并采用农家肥浇灌茶园,形成了以茶厂为核心,带动周边产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全村生猪饲养量已达1500多头。
“虽然地处偏远,但是我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王支书在谈到村上未来的发展时说道。如今,他们又制定了“3、2、1工程”规划,计划来年再建300头的猪圈,2000多亩板栗园,100亩茶园,等待他们的是越走越宽敞的致富大道。